中国理工“第一”校,硬核高飞!
院校招生 | 2023年09月25日 09:19 | 文章来源:都学MBA
努力与付出,从来都不会被辜负。
8月15日,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。其中,一匹“黑马”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——北京理工大学仅用了六年的时间,便从2017年的501-600区间,于今年历史性地冲进101-150区间,势如破竹,剑指全球百强!
作为工信部直属高校,北京理工大学长期以“国防七子之一”的标签为人所知。可熟悉北京理工大学的人会知道,“国防七子之一”是北京理工大学,但并不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全部。事实上,“德以明理、学以精工”的不懈奋斗,才是北京理工大学能够始终硬核报国的真正底气。
一念既出,万山无阻,这便是他,凭实力高飞的北京理工大学!
第一,星上有名
你知道吗?在浩瀚的宇宙星海中,有一颗璀璨的星星,是独属于北京理工大学(简称北理工)的。
这颗小行星叫“北理工星”,国际永久编号第9442号,其赋名及永久编号均经过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。而这颗星星背后的故事,则是一段足以闪耀苍穹的红色校史。
北理工星运行轨道图
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
国际永久编号“9442”,前两位数字“94”,是1940,也是北理工诞校的年份。
彼时,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,陕甘宁边区处于最困难的时期。为了给边区建设提供更有效的科技支持,在1940年,北理工的前身自然科学院在延安成立了。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,毛主席亲自题写校名,李富春、徐特立、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。学校师生不负党的期许,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马兰草纸等一大批科技成果,成功解决了当时抗战和边区建设的急需,奏响了科技报国的慷慨强音。
延安自然科学院(北京理工大学前身)校门(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)
“北理工星”之名,是在表彰纪念北理工研制了新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,并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的预研做出贡献。
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
1949年,学校迁入北京。1952年,学校被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,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。秉持着“长子”的担当,北理工敢为天下先,从1958年7月到1958年10月,仅用三个月时间,就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原理样机,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。
而项目组并没有就此止步,他们不断改进,在一轮轮刻苦攻关下,终于在1976年设计制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正式投入实际使用的大型天象仪,使中国进入了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大型天象仪的国家行列。
新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
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
这只是北理工校史上其中之一的“第一”。
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、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装置、第一辆轻型坦克、第一台20公里远程照相机、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……建校以来,北理工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40多个第一,以超强的尖端科研实力,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“9442”的后两位数字“42”,对北理工同样有独特的意义。
1988年4月2日,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,揭开了学校发展的新阶段。此后,北理工相继成为国家“211工程”、“985工程”首批重点建设高校,首批进入“世界一流大学”建设高校A类行列。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继续坚持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骨,特立潮头,不断书写新的传奇。
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
硬核,与国同行
日新月异的新时代,每一天都会抛出无数难解的问题。北理工最大的特点,便是在面对这些考验时从不逃避,以一贯的硬核作风迎难而上,“打的就是精锐”!
当国家需要“千里眼”时,北理工挺身而出。
“中国复眼”由北理工牵头建设,是我国首个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,建成后可实现超远程探测,探测距离可达1.5亿公里,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雷达领域保持50年的领先优势。2022年底,“中国复眼”成功开机观测,拍摄了国内首张月球环形山地基雷达三维图像,“开眼”动世界。
2022年12月29日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报道“中国复眼”
可瞭望星海,也可上九霄寰宇。
中国近年来几乎所有载人航天史的里程碑突破,背后都有北理工的身影:参与梦天舱外舱门导轨支架研制工作,为“梦天”搭载“安全门”;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技术,为“神舟十四号”与“天和核心舱”实现精准对接;助力“天问一号”踏上火星;牵头研制的第一颗小行星“北理工1号”,实现了中国第一次试验卫星“帆球”技术……助力华夏千年飞天梦,北理工,来真的!
展开帆球的“北理工1号”在轨飞行效果图
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
国家的重大活动。北理工也从不缺席。
这所服务保障过两届奥运会的“双奥”大学,能力越大,科技立功的责任与担当也越大。仅在北京冬奥会上,北理工便“多面出击”,从开闭幕式“炸裂全场”的绚烂烟火,到助力多项冰雪运动取得突破的黑科技,再到能在-40℃的极寒环境下畅行无阻的新能源汽车,哪儿有需要,哪儿便有“北理工造”。
使用北理工牵头研制的新技术电池、电机的新能源客车为冬奥会提供服务(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)
“专打精锐”的底气,是硬核的科研实力带来的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北理工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,更从2018年度开始,便连续三年一等奖“不断线”;
2022年8月31日至2022年11月18日,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,北理工便在Nature、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正刊,连发5篇高水平论文,惊艳世界。
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
如今,北理工已经拥有兵器科学与技术、控制科学与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物理学4个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。截至2023年7月,已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%,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‰。与之相配的,是近40名两院院士、450余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的鼎力支持,与2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/中心、8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/中心的硬件实力。从2019年至2022年,北理工的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,更是牢牢占据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冠军宝座,从不令其旁落!
北理工,与国同行,与国同强!
育人,英才代出
育英才不易,而不断育英才,使桃李满园、人才迭出,更难。
北理工做到了。
建校80余年以来,北理工培养了30余万高层次人才,他们遍布各行各业,仅在科研领域,便多达77位院士,育才成就令人震撼。
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、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。1956年,他进入北理工无线电专业学习,被录取通知书上“欢迎你!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”所打动,决心献身国防科技,矢志不渝。2013年1月18日,王小谟院士荣膺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。面对国家的最高褒奖,王小谟院士却显得极为谦逊,“那些光彩的事,就留给年轻人吧。”他说。
王小谟院士(1938-2023)
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
接过前辈的“接力棒”,北理工的年轻人们,继续一往无前。
有人年纪轻轻,便获得了“国家三大奖”。
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2019级博士生宋哲在读书期间,长期参与“卫星通信阵列测量技术与应用”项目,这一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。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在读学生,她也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奖获得人。而她没有止步,2020年,其作为负责人的“星网测通”项目,又从147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,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。
宋哲所在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(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)
有人走在科创最前沿,直面挑战。
2023年3月,在第十三届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闭幕会上,北理工以7金1银、金奖总数第一、总分第一的优秀成绩,捧得最高荣誉“挑战杯”。除此之外,北理工的学子们,还在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赛中三年独捧两冠,在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中问鼎五冠王,在各大赛事中所向披靡,势不可挡。
在运动领域,北理工人同样是当之无愧的“霸主”。
成立于2000年的北理工足球队,是国内第一支以在校生为班底参加职业比赛的球队,2006年首次参加中乙联赛便一举夺冠并升入中甲联赛。2021年6月22日,在2021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(大学组)高水平组男子超级联赛决赛中,北理工足球队战胜对手,夺得冠军,加冕“十一冠王”!
北理工足球队加冕“十一冠王”
图源: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
乘劲风,踏云霞,壮志凌云,鹏程万里。不断进取的北理工,和不断进取的北理工人们,必将在未来踵事增华,再创辉煌!
都学课堂MPAcc全程班。选MPAcc,上都学课堂
两大顶尖商学院联袂打造 四城联动培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推出全球管理硕士双学位项目(Global MiM)
这几所双非院校,比985奖学金还高!
全国985院校MBA项目学费汇总!最低7万!
26招生 | 2026浙江大学EMBA招生专题正式发布!
京津冀商学院聚首腾讯总部 共探专业学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
高性价比!各省学费最低的MBA院校汇总,收藏!
招生工作 | 浙工大MBA、MEM招生宣讲会暨校园开放日
这个时代,自我投资还是一笔划算买卖吗?
问老师
手机看课
微信关注
我有意见